以往很多培训机构声称在使用TPR教学法,可以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,减轻学习压力,增强学习体验。最近也有不少自媒体在谈论TPR,购物平台上的TPR亲子指令卡也愈发多元化,那么问题来了,究竟什么是TPR,有那么神奇吗?

电商平台琳琅满目的TPR亲子指令卡产品。图片:翻摄淘宝
毋庸置疑,TPR是一种教学方法,而“TPR”这个术语则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缩写,译为全身反应教学法,或译作全身心教学法,或肢体反应教学法等等。一般认为TPR由美国心理学家James Asher在1960年代提出并传播至今,也有观点认为实际上早于 Asher,英国语言学家Palmer已经提出了基本理论。
简单而言,TPR的逻辑就是识别婴儿母语学习的过程。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开口说话前,他们无疑是在父母及他人的大量对话环境中度过的,父母在喂养的过程中也会与婴幼儿有大量的互动,其中自然也包括大量言语、动作。婴儿由最初的懵懂,慢慢可以对父母的谈话做出身体上的反应,尽管他们还不能用语言来完整表达。继而婴儿也可能使用身体反应来表达或响应,如使用手指指向奶瓶,爬动来获取玩具;当父母用语言来要求他们“到这里来”时,他们会做出动作等等。
这是一个听、理解、做出反应的过程,不断地透过行动来理解周围环境,婴幼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,慢慢就会开始简单说出单词,继而到完整的句子。所谓TPR,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模仿这个过程,因此重点就是提升听、理解以及做出全身反应的能力,在外语学习中,这个过程都是使用所学语言进行,TPR教学的特点就是要求学习者通过全身反应来回应教授者的指令,要不然为什么叫“指令卡”呢。

婴幼儿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语言的能力
理解了TPR的基本原理,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校课堂很早就已经使用这种方法了,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如此,老师有没有发布过各种指令,大家有没有遵循要求做出反应呢?课堂上最简单TPR,想必就是老师要求“举手”了吧。
为了增强体验感和趣味性,在实际的教学中,TPR更多是以游戏的方式呈现。比如国外小学常玩的一种游戏“simon says”,所谓的西蒙说。大家会以这个短语开头,然后发出、执行系列的指令,在国内的一些幼儿园,这个游戏也非常盛行。
TPR教学还常常使用音乐、歌曲来辅助,比如Stop and go的游戏。这个游戏是在走走停停中完成的,在走路过程中,老师会播放孩子们熟悉的歌曲,然后暂停音乐并发出指令,比如跳跃、鼓掌等。儿歌自然是非常好的方式,尤其认识身体部位的儿歌,教师会带着孩子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做出各种动作,比如摸摸鼻子,将手放在左边,抬腿等等。

TPR教学可以应用在各个年龄阶段
通过游戏的环节,孩子们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语言,也因此亲子TPR游戏受到不少幼教机构和家长的欢迎。也因此,TPR无压力的语言学习方式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之一。其次就是乐趣的体验感,因为常常需要活动、游戏的支撑,对于那些喜爱活动、根本坐不住的低年龄段的小朋友而言,无疑更加乐于参与。另外在高年级的课题上,教师也完全可以通过TPR来活跃情绪。
但是话说回来,如果是第二语言学习,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。效果要得到保证,时间和频率上就要保持,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。活动过程中,往往是教授者为中心,发出各种指令,孩子们能够开口的机会并不多,有一些学生未必能够长期接受这种方式。另外,TPR利于学习某些词汇,也有不适合学习的单字,因此要提高TPR的学习效率,设立一定的语言学习范围就显得重要了。
OK,以上简要介绍了TPR的基本原理、学习范例以及TPR教学法的优点和劣势,希望对您的选择有所帮助哦。




